36万亿美元的债务要爆了K线猎手。
面对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失控的债务局势,华尔街的警钟不断鸣响,而白宫则开始频繁释放“想与中国通话”的信号,试图借助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力量来延缓这场金融火山的爆发。
美债违约
6月初,美国国债市场剧烈震荡,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迅速攀升,反映出市场对美债违约风险的焦虑正加速蔓延。
摩根大通、桥水、高盛等顶级机构的高层纷纷发声,警告美国财政政策的长期失控和债务上限的法律僵局将可能引发严重的系统性危机。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财政部手中那所谓的“非常规手段”已经濒临枯竭,按照当前的财政消耗速度,八月很可能就是财政部弹尽粮绝的节点。
面对越来越难以压制的市场疑虑,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表示“美债永远不会违约”,试图用强硬的表态稳住投资者情绪。
但这种口头保证,对于经验丰富的全球金融圈来说更像是一种虚张声势。
言辞越是坚决,反而越容易暴露背后的脆弱。
毕竟,美国每天仅支付的债务利息就超过10亿美元,仅靠财政赤字维持政府运转的游戏,终究走不到永久。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政府急于找到“外力”来缓解紧张局势,而中国自然成为了其最大的希望。
特朗普政府甚至多次明确表示,希望在七天之内与中国领导人通电话,并不排除通过G20峰会制造直接沟通的机会。
这背后并非是特朗普突然良心发现、想修复中美关系,而是因为他意识到,如果不能与北京达成某种形式上的“谅解”,那么美国的金融系统可能将在自己手中爆雷。
问题是,北京并没有表现出急于回应的姿态。
在中美通话问题上,中方的态度既克制又坚定。尽管中国从未主动挑起对抗K线猎手,但也早已不是那个被动应对、任人摆布的角色。
在美方一边寻求对话、一边挥舞关税大棒、施加科技制裁的情况下,北京很难对“通话请求”作出积极回应。
这不是出于傲慢,而是基于过去几年反复被“先谈后打”欺骗的现实判断。
尤其是在稀土问题上,美国的焦虑已经写在了脸上。
中国目前掌握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在高端军工和尖端芯片制造领域,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远超表面认知。
中国此前宣布对镓、锗、锑等战略资源实施出口限制,已对美国供应链产生实质性冲击。
特朗普政府虽然继续强推50%的钢铁和铝关税试图挽回制造业颓势,但这些举措几乎是饮鸩止渴。
落井下石?
真正让美国慌张的,并不是表面上的关税战,而是战略资源可能被持续“卡脖子”的现实。
中国没有选择在这一时刻落井下石,也没有采取猛烈反击。
事实上,中国早在几年前就已悄然推进“去美元化”进程。
通过大幅减持美债、增持黄金、扩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国际结算合作,中国正在为自身经济体构筑更稳固的外汇与金融屏障。
截至今年4月,中国持有的美债已跌至7590亿美元以下,创15年新低,而黄金储备却已突破7345万盎司。
在全球央行集体加速抛售美债、黄金价格连创新高的趋势中,中国并非“做空美元”,而是在“避险自保”。
尽管美国不断强调“通话即将到来”,但这类表态越来越像是在向市场喊话而非真正的外交筹码。
从耶伦到贝森特,再到特朗普本人,美方在不同场合不断释放与中方对话意愿,似乎试图通过这通未曾发生的电话“安抚全球”。
但问题在于,中方所要求的是“平等对话”,而不是“带着目的的施压谈判”。
只要美方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稀土、高科技装备等领域继续掀起制裁浪潮,中方便不会轻易妥协。
与此同时,欧盟的表现更显矛盾。在美国向中国求和之际,欧盟却突然对中国企业下狠手。
27个成员国联手封杀中国医疗器械在欧盟的公共采购招标参与权,试图阻挡中国高端制造对欧洲市场的冲击。
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似支持美国,但在特朗普心中,欧盟与中国一样都是关税征收的“对象”。
布鲁塞尔若以为对华打压就能换来美方手下留情,无疑是一次战略误判。
可以说,在全球供应链分裂、美元信用削弱、多国央行谋求金融独立的背景下,中美关系的“这通电话”不仅关系到两国,也关系到未来金融秩序的重塑。
但是否拨通,以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本不在于中方是否愿意回应,而取决于美方是否愿意真正放下傲慢、进行对等磋商。
36万亿美债危机背后,是一个时代的风口浪尖。
若特朗普政府只想靠一次通话来缓和危机,却不思改变政策路径和战略逻辑,那这通电话最终也只是美元信用体系送葬前的临终祷告。
而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被动的听众,而是能决定节奏与方向的重要参与者。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