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也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80周年,规模空前,超过八成的新式现役装备要亮相,外方来宾的阵容也不小牛博士,二十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要将一同观摩。一个国家记忆里的底色被擦得锃亮。 。阅兵前夕,日方官员发声,劝阻各国领导人不要出席,还给出席者扣帽子。这种表态传出来,舆论哗然。谁配给谁发“通行证”?谁又有资格定义别人是不是“反日”?关于二战的记忆,在东亚、东南亚,甚至在如今日本的盟友美国,都不模糊。南京、马尼拉、新加坡,太平洋一带的墓碑不会说话,但它们一直在那儿。 自从2015年中国举行抗战胜利阅兵起,到现在这十年,日本拿出了560亿日元,用于对外宣传“日本是二战受害者”。钱能做很多事,但钱不能把历史翻写成另一个版本。这套叙事的用意并不复杂:洗刷形象,模糊责任,争夺话语权。问题是,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被牵着走。中国会怎么应对?底线摆着:不主动挑事,不打第一枪,不搞侵略扩张。手段也摆着:先礼后兵,彼此有边界,有来有往。该讲理就讲理,该亮肌肉就亮肌肉,分寸有度,节奏自控。谁在耳边聒噪,就让风来大一点。 看海上,就能看出门道。中俄“海上联合-2025”拉开架势,联合巡航跑满了15天。8月20日,编队在西太平洋某海域分航,各回各家。镜头里,一个细节耐人寻味。中方一艘导弹驱逐舰配一艘综合补给舰,按既定返航路线,绕日本群岛走了一圈。日本富士新闻网的画面给到了具体节点:8月31日,舰只从冲绳本岛和宫古岛之间的海域穿出,向东海方向机动。海上通道是国际航道,规则很清楚。喊话不如走一遍,地图比嘴硬。 外交层面同样在发声。印度总理莫迪时隔多年再来中国,行程前脚还去了趟日本。会面场合里,他当着日本方面的面,把话放得明明白白:处理好对华关系,意义重大。有媒体解读,这句话其实就是提醒日本,别在敏感时间节点上过分冲撞。具体会谈细节以双方通报为准,但这番表态的指向,并不难猜。
更直白的,是来自北方的硬声。俄罗斯总统助理帕特鲁舍夫在接受采访时说得很清楚:俄日从未签署正式的二战和平条约,南千岛群岛的问题卡在那里,至今没能缔结和平条约。这句话像一块石头丢进水里,溅起的水花不小。它点到了日本最敏感的一处。历史摆在那里:当年日本签的是投降书,苏方负责接收,但那不是两国间的全面和平协议。对日本民众而言,这是教科书上的复杂章节;对日本政坛而言,这是挥之不去的政治痛点;对俄罗斯而言,这是可以拿在桌面上的现实筹码。 自2022年冲突爆发后,日本跟着美国的政策节奏走,停购俄罗斯原油,强化对乌支持,话题、资金、动作一套下去。俄罗斯的政治记忆向来清晰,算账这件事,从不含糊。如今逮着一个恰当的节点,借着中国的仪式窗口,给日本一记明确的提醒,这很俄式。干脆,直线,毫不拐弯。 三重信号已经摆在台面上。中国用的是秩序和仪式,用的是“记忆不被篡改”的态度,用的是“有礼有节”的力量表达。俄罗斯用的是地缘现实和历史未竟,用一句“未签和平条约”点到了规则边界。印度更像一个邻居的劝解,意思很直白:照顾大局,别把事搞到不可收拾。三股声音没有密谋感,却在效果上形成了合围。对日本来说,这不是一次网络骂战,而是一次现实世界的压力测试。
中俄海上编队的那条折线,像极了耐心。并没有挑衅式的动作,也不是“炫耀航迹”。它更像是提醒:有人装聋作哑,就把音量调大一点点;有人故意误读,就把文字加粗一点点。礼是不动声色的,兵是可看可感的。两者都在,才是成熟的安全观。不是赢一时的嘴仗,而是赢一段时间的安宁。 普京将作为重要嘉宾出现在这次仪式上,这个细节引人注目。一个是遭遇西方围堵的北方大国,一个是稳步走向现代化强国的东方大国。两者的同台,传递的不是“抱团对抗”的戏码,更像是一种现实选择:互相理解彼此的安全关切,彼此尊重对历史的叙述权。世界很吵,但这两点足够让很多喧哗噤声。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